English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各界人士畅谈学习“十五”计划建议体会
2000-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马兴宇 袁祥 周晓曲 我有话说

连日来,各界人士深刻领会《建议》中有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结合各自工作体会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五”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对在新世纪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满了信心。

“九五”以来的成功结验启示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方针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振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九五”期间中国社会之所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五年来的实践再次表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方针,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五”的宏伟目标,奠基于“九五”辉煌成就的基础之上。胡振民回顾说,“九五”以来的五年,不但是物质文明建设大步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大大增强;坚持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民族凝聚力明显提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舆论氛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城乡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努力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充分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在“十五”计划建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值得我们在部置和安排“十五”期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借鉴发扬。

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提醒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作为新世纪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建议》将带领中国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怀超教授指出,正如《建议》所强调的,要认识到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两个背景下展开的,是在世界和中国都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两个环境下推进的。进入新世纪,面对新任务,既要准确把握“十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良好机遇,也要清醒认识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胡振民、王怀超分析指出:随着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竞争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增强,这将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经济已经和正在引起我国社会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势必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这些新形势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析当前的国际环境,胡振民、王怀超均认为,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互联网正在全球包括我国迅猛发展,加入WTO后我国同世界的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这些都为我们集中力量发展自己、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拓展工作渠道和空间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还将长期面临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我国将面对西方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带来新的困难,这些都对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挑战。

新形势、新任务告诉我们: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借鉴发扬已有的宝贵经验,更要坚持不断创新

《建议》指出,要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客观需要,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开创新局面,进入新境界。

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李长喜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东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建议》对“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做了概要而精当的列举,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现在筹划、安排进入新世纪后5到1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关键在于坚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动摇,借鉴、发扬以往工作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同时坚持不断创新,特别要加强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的创新以及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研究员认为,《建议》关于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表述,本身就体现了创新精神,说明我们在认识上有了重大的进步。这一表述,一方面重申了精神文明建设与满足人民需要的关系,强调我们的精神文化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的;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人民群众精神的发育与发展,是立体的、开放的、多方面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他们的物质需求一样,是“日益增长的”,是在不断丰富、不断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仅仅理解为是为了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更要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要求我们以多种方式、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精神需求;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和水平,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许启贤教授指出,要创新就要正视矛盾,不回避敏感问题。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像《建议》所提出的,“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敢于批评和剖析错误的思潮和言论;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要有宽阔的政治胸怀和博大的文化胸襟,敢于和善于吸纳人类社会一切先进、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唯有如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才会在创新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